当前AI技术加速重塑建筑行业,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“如何适配行业需求、优化课程体系、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”的核心挑战。为破解学院在AI教学资源整合、实践项目落地等方面的痛点,探索“轻量化、高适配、强实用”的 AI与设计课程融合路径,特召开本次研讨会,学院特聘专家王聪荣教授、学院骨干教师参与会议。

聚焦痛点:三个专业共话AI教学“两难困境”
研讨会开场环节,学院建筑学、城乡规划、风景园林专业教师立足教学实际,就 AI 融入课程的现实挑战达成三点共性认知:其一,课时安排与学习深度存在张力,设计类、实践类课程因课时所限,AI 教学多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,学生自主深入学习时易因技术迭代快、跨专业知识壁垒等陷入方向迷茫;其二,工具特性与应用实效存在落差,学生在 AI 工具选择上面临两难,且部分学生过度依赖工具生成成果,导致设计逻辑与专业思维培养目标有所偏离;其三,课程衔接与分层教学存在空白,不同年级 AI 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梯度,统一教学模式难以适配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,也影响了 AI 对设计深度提升的助力效果。

专家引路:王聪荣教授拆解“破局之道”
针对三个专业提出的痛点,王聪荣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与研究经验,从“理性认知、策略落地、价值定位” 三个维度,为学院 AI 课程建设提供系统性指导。
理性看待 AI:不盲目跟风,重“按需融入”
“AI 不是建筑教育的‘必选项’,但一定是‘发展项’。” 王教授开篇即明确核心观点。他强调,若以培养传统专业人才为目标,AI并非必需;但从拓宽学生就业方向、适配行业转型需求来看,AI 融入势在必行。“关键是‘巧融入’,不能蜂拥而上,要平衡传统教学根基与技术创新,避免因盲目引入AI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。”
分层推进策略:试点先行,适配三个专业需求
针对“统一教学难满足差异需求”的问题,王教授提出“分层+试点” 的落地路径:
对全院三个专业学生开展AI “通识科普”,培养基础认知;
针对建筑学、城乡规划、风景园林专业中“有深入意愿”的学生,提供“私人定制”指导,如建筑学聚焦 Grassshoper 软件与3D 打印结合,城乡规划侧重AI大数据分析,风景园林探索AI景观方案生成;
优先以设计课为试点,明确各年级目标——低年级打基础、中年级练应用、高年级强创新,避免内容重复或脱节。
锚定核心价值:AI是“工具”,更是“思维助推器”
“不能让AI替代学生思考,要让AI成为提升专业思维的工具。”王教授特别强调。他建议,三个专业可借助AI做好“两件事”:一是高效整理资料,比如用真实规划方案、景观设计案例“喂养”AI 模型,帮助师生快速梳理调研数据、理论框架,节省信息筛选时间;二是引导创意升级,比如让AI生成多版建筑方案、规划布局、景观设计,再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优劣、结合地域文化调整细节,培养独立判断与创新能力。

案例为引: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
王教授表示,下一步将以具体建筑设计为例,进一步阐释AI在课程中的融合路径、比例安排与体系建构。他鼓励三个专业的教师加强跨专业协作,持续学习、勇于尝试,以“科研反哺教学”,共同推动建筑教育向智能化、创新化方向迈进。
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建筑与规划学院破解了AI课程建设的“两难困境”,更让三个专业明确了“传统根基+AI创新”的发展方向。未来,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,稳步推进AI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,培养既懂建筑学、城乡规划、风景园林专业本质,又能驾驭AI技术的新时代人才,为行业发展注入“长建力量”!
